浏阳官渡:驻村扶贫干部用帮扶真心换脱贫信心

2020-11-30

  当好贫困户贴心人带货人

童磊(左)走进田间地头,了解贫困户的蔬菜种植情况。(记者 周红珍)

  “2020年11月10日,天气晴,入户走访贫困户吴新初、谢飞虎,了解产业发展和生活情况……”翻开浏阳市官渡镇竹联村驻村第一书记童磊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从驻村第一天到当下入户帮扶的点点滴滴,每一页都可以看到他对当地村民的真情以及如何帮助脱贫的深入思考。

  自从今年1月被浏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到官渡镇竹联村以来,童磊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村民销售滞销农产品,为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找工作,为村里的贫困户申请搭建蔬菜温室大棚……他始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每一件小事办妥、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以“绣花功夫”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当好群众贴心人

  用心用情为民解忧

  一层小平房,两间鸡鸭舍,贫困户吴新初的生活现在正日日向好。而在今年10月之前,他还是一脸愁容——由于邻居家收养孩子的户籍被登记在他名下,身有残疾、年满62岁的吴新初无法享受五保户政策。

  得知这一情况的童磊,入户了解实际情况后,查资料、找文件、请专家……多次往返公安、民政、司法、公证处、法院等部门咨询相关法律和政策,在镇扶贫办和法律人士的支持下,终于帮吴新初解除了监护人关系,于10月落实好了相关保障政策。

  “现在每个月我可以领到1000多元的补助金了,童队长和扶贫队员们都很热心,为了我的事情忙了那么久,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关怀!”现在一看到童磊来走访,吴新初就不停道谢,连声招呼他进门喝茶。

  今年年初,扶贫工作队和村上的养殖合作社还免费送给吴新初100只鸡、40只水鸭,并为他提供养殖指导。吴新初凭借自己的勤奋,把鸡舍、鸭舍打理得有模有样,目前已经出栏了一部分。“养殖的收入加上补助和打零工赚的钱,今年收入预计可以达到两万元,比以前翻了一番。”吴新初说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关心村民的实际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一件件烦心事,是童磊工作中的重点。

  前段时间,贫困户李佐连因病需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童磊全程开车接送,一边联系护理人员照顾,一边和医院协调为她减免了所有的治疗费用。在李佐连术后回家休养期间,童磊还和扶贫工作队队员一起定期走访慰问。考虑到老人家就医不便,从医学院毕业、拥有专业医疗知识的扶贫工作队员汤清伟还每隔一日便上户为她换药、护理伤口,这一个个温暖的举动赢得了村民们的点赞。

  像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给这家行动不便的人购买疫苗,给那户的独居老人交电视收视费……尽管都是琐碎的“小事”,尽管没有一个周末是空闲的,可看到乡亲们和孩子们的笑脸,童磊心里就甜滋滋的,他觉得所做的这一切都值得。

  当好脱贫带货人

  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销售产品

  “多亏童队长帮忙找销路,要不然我的蜂蜜就全堆积在家了。”今年5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彭玉文对童磊连连道谢,在童磊的帮助下,他家的蜂蜜目前已经卖出了500多公斤。

  彭玉文一家四口,妻子和孩子均有残疾,家庭收入全靠他养蜂卖蜂蜜。而刚开始由于缺乏技术,彭玉文养蜂不太成功。了解情况后,童磊便请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彭玉文,从蜜蜂培育、繁殖、采蜜以及防虫等方面手把手教学。

  “之前养了30箱蜜蜂,今年增加到了70箱,蜂蜜产量也增加了一倍。”彭玉文说原以为今年收益会不错,但没想到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销路成了一大难题。眼看着一瓶瓶蜂蜜摆在家里,彭玉文愁得晚上都睡不踏实。

  面临销售难题的不只是彭玉文一人。产业发展起来了,找不到销路是贫困户面临的“拦路虎”。为了帮贫困户打开销路,童磊通过联系后盾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特产店等,帮助贫困户销售白菜1000余公斤、蜂蜜600余公斤、水鸭200多只……通过产业帮扶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

  因疫情影响,今年竹联村的返乡回流人员面临外出就业难的困境。就此情况,童磊多方联系就业单位,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别安排他们到花炮厂务工、到物流公司开车、到工厂做泥匠等。今年4月,58个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就业,目前全村41户贫困户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为了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竹联村大力发展种养产业。目前,竹联村大棚基地里的20个蔬菜温室大棚均已完工。“这个大棚基地是我们村特意为种植蔬菜的贫困户申请搭建的,沟渠修缮和道路硬化都一步到位,他们只需‘拎菜种植’。”童磊告诉记者,今年预计可以为17户贫困户增收1000余元,目前也已经与3位贫困种植大户达成合作意向。

  产业有发展,就业有成效。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竹联村贫困户脸上的笑容多了,日子也过得更加有奔头。

  特写·脱贫故事

  脱贫后带动乡邻发展种植业

  “户帮户”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过去想做点事却总找不到,现在我每天早上五六点就下田,耕地、除草、搭棚、摘菜,一年到头都有事做。”今年4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谢飞虎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种了12亩蔬菜和8亩水稻,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

  家住官渡镇竹联村的村民谢飞虎为了给患病的妻子治疗,花光了家庭积蓄,还负债10余万元。一家三口一度只能依靠谢飞虎打零工和种植3亩蔬菜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2016年11月,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鼓励下,谢飞虎迈出了脱贫的第一步:利用3万元的小额贷款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有了资金的支持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谢飞虎逐渐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和行情规律,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原本计划需五年偿还的债务,仅两年的时间就已全部还清,还略有盈余用于自己的产业发展,近两年,他的家庭收入都超过了8万元。

  一直保持着韧劲和拼劲的谢飞虎,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没有忘记乡邻。今年年初,得知同为贫困户的吴可章无法进企业务工,便主动帮助他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并用自己的温室大棚帮助他播种育苗。

  “在飞虎的帮助下,我今年种了5亩茄子,1亩苦瓜。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多亏他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从施肥用药到灌溉剪枝,我都跟着他学。”吴可章告诉记者,他今年收入有3万余元,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实现了盈余。

  “村民们互帮互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了强劲的脱贫动力。”在童磊看来,这种“户帮户、亲帮亲”的帮扶方式更直接、更有效、更可持续,也更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更利于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来源:浏阳日报 记者 周红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