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总动员,献上一场特色“村晚”

2024-02-23

装扮一新的万福老街,村里的孩子唱起歌跳起舞,同贺新春。

  2月3日,正逢南方小年,大围山镇白沙村的“年味”渐浓。当日,本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行进式、沉浸式“村晚”——“白沙古镇·我的家”,齐聚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民俗文化、乡村美食、直播带货等元素,现场数百名村民、游客将演出场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线上直播更吸引了超过6万人次观看,让市民、游客感受到了热热闹闹的乡村中国年。

  这场精彩纷呈的“村晚”,还引起了《人民日报》的关注。2月9日,《人民日报》以《“村晚”正成为乡村最灿烂的舞台》为题,点赞浏阳大围山镇白沙村等地“村晚”。

  行进式表演 

  沉浸式体验白沙文化 

  演出前几天,浏阳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但村民们并没有放松排练,前一天甚至冒雨彩排,认真梳理每一条演出细节。大家干劲十足,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春晚’”。2月3日13时许,下了一上午的雨停了,白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勇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为了能让这场“村晚”顺利举行,他已经连续忙碌了20天。

在喜庆的锣鼓声中,白沙村舞龙队变换各种造型,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围观拍照。

  地上还有些湿滑,但在田间地头表演惯了的“草根演员”们不在意,观众更不介意。

  刘氏宗祠是这场行进式“村晚”的第一站,演出还没开始,现场已经被热情的村民层层包围。自带板凳的老人,牵着孩子的妇女,端着茶,咬着玉兰片,等待好戏开锣。

  作为整场“村晚”的主持人,吴勇对年味最深远的记忆之一就是锣鼓。在震天的威风锣鼓声中,“村晚”拉开帷幕。由19位村民表演的音乐表演剧《星火燎原》率先登场,在工农革命军第三团驻地旧址刘氏宗祠前再现了秋收起义白沙大捷的光辉历史。

  接着,直播摄像头、村民、游客跟随吴勇的脚步,前往第二站——万福街。

当地村民自编自演小品《磨豆腐》,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这场“村晚”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景演出,打破了传统演出在室内固定座席观看的模式,而采取了全新的“行进式”边走边看的方式。没有了座位的限制,游客们可以自己选择最佳观演角度,沉浸式体验演出中的一景一物,近距离感受白沙的文化底蕴、白沙人民的热情好客。

  万福街入口处,红纸黑字的海报贴在了宣传栏最显著的位置。头顶悬挂的油纸伞,在孩子们清脆的《大围山赋》中晃出一道美丽的波纹。一条厚重的麻石小径就铺在石巷中,两侧的青砖瓦房,被改造成古朴民宿,在记录岁月痕迹的同时,保留了浓浓乡愁。

  穿过万福街,一个非遗市集映入眼帘。“浏阳传统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昌璜正在桌前制作木板年画,绘稿、刻板、印刷,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融入了花炮元素和龙年元素的年画令人耳目一新。而周围的夏布、菊花石雕等非遗文创产品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体验。

万福老街入口,学生们正在表演朗诵节目。

  伴着客家山歌,大家来到“村晚”文艺演出的主会场——舟客寻河西小苑民宿。280平方米的大院子,燃起了四炉篝火,大家围绕而坐,吃着小吃,看着节目。

  节目不一定专业,但足够精彩。快板《村规民约七字歌》、舞蹈《烟雨唱白沙》、主题小品《磨豆腐》、花鼓戏《赞白沙》,每一个都是当地村民自编自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而6位老中青村民的“拉歌”,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全场观众跟着节奏摇摆,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与此同时,在白沙村游客服务中心,一场农特产品直播正在同步进行,白沙豆腐、剁辣椒、茶油腐乳、米酒等山货正乘坐农村电商的快车出山,迅速抵达下单客户的手中。

  全村总动员 

  演员、剧务、后勤全包揽 

  自编自导、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白沙村的这场“村晚”,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稚孩童,可谓全村总动员。

  70岁的周琴辉是白沙村文艺队的老队员,三八妇女节、蒸菜文化节,村上镇上的活动,她踊跃参加了许多场。尽管已是古稀之年,她依然精神矍铄,每天都早早来到排练现场。

非遗市集里,非遗传承人展示木版年画技艺。

  这场“村晚”,文艺队的10名队员特邀老师撰词,排演了一出原创花鼓戏《赞白沙》。

  “来,我们再练一遍。”平时可以嬉笑打闹,在排练时大家都变得严肃起来,“正式表演可不能出错”是大家一致的心声。

  《星火燎原》音乐表演剧的演员,全部是当地的村民,平均年龄超过55岁。白天,他们是豆腐厂的工人,晚上吃完晚饭,大家就一起来到祠堂前排练,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从未间断。

在“村晚”文艺演出主会场,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

  “能有一个舞台来展现我们自己,展示白沙的文化和风俗,大家都非常高兴,也很愿意参与到排练中来。”今年50岁的村民戴平美说,文艺队的节目都植根于白沙村地方文化,通过舞龙、击鼓、独唱、花鼓戏、红色革命表演剧、现代舞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游客欢迎,村民们也很喜欢。

  节目极具乡土特色,剧务、后勤等也全部由本地村民担任。文艺汇演主场河西小苑民宿老板娘杨春兰早早就自发购买了福字、春联、灯笼、花草,将院子装点一新,并现场制作包圆、箬叶粑粑、玉兰片、红薯片,送给现场的观众品尝。90后“白沙白”民宿负责人李立,上台是歌手,下台是“气氛组组长”,一首《不再犹豫》点燃现场激情,唱完后就和观众们站在一起,带头叫好、鼓掌,把现场氛围拉满。

  “不需要大家的节目有多么专业,只要演出村里的故事,让每个人演得热闹、玩得开心,举办‘村晚’的目的就达到了。”吴勇说。

  乡村观察 

  文化聚人心,打开乡村治理新面貌 

  “好久没有过这么热闹的年了!”廖子柔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放寒假回家参加了这场“村晚”,不禁发出感叹,“从小到大,我感觉年味一年不如一年,但今天这个活动,把我们的邻居们都团聚到一起,欢欢乐乐地过小年,真的很难得。”

  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全场年轻人的参与度非常高,“如今很多90后、00后都是社恐,但今天很多人都站出来唱歌、表演,大家都愿意为家乡做一点事情,让我感觉有团魂燃烧起来了。”

  “‘村晚’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文艺演出,而是乡村振兴的文化表达,起到凝聚人心、调动村民主人翁精神的作用。”大围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早在五年前,吴勇就开始意识到文化引领的重要性,“白沙村有四色,古色、绿色、红色、特色,不仅风景优美,人文荟萃,而且作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教育意义深远。”

  大溪河穿村而过,河水上方的白沙大桥,“秋收起义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刘氏宗祠的墙壁上至今保留着“暴动胜利万岁”等革命标语。时过境迁,激烈的战火已然化作硝烟远去,但革命精神永远流淌在这碧水清波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沙人。

  彼时,为了改变村民们三五成群打牌的陋习,吴勇和支村两委组织村里的文艺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商讨成立白沙乡村振兴文艺队,很快就有32名村民踊跃报名。大家集思广益,为文艺队建设提供了出一台“革命戏”的方向。

  文艺队建立起来后,没有专业的编舞,大家就从网络上找舞蹈视频学习;缺少活动场所,村里就改造了活动室。不久,歌曲《一个迷人的地方》、舞蹈《又唱浏阳河》、舞龙等十个精品节目就创作和排练出来了。

  每天,吴勇都会组织队员们抽时间彩排,每次排练都吸引了不少村民来观看。在市、镇的支持下,白沙村还办起了老年大学,由专业教师定期现场指导教学,舞蹈、声乐、乐器、书法等课程深受村民喜爱。

  渐渐地,表演者和观看者的精神生活都有了新变化,打麻将、玩手机的人少了,更多的人参与到演出中来,不少村民为了把戏演好,还专门去研读历史书籍,揣摩人物心理。

  “我们不靠这个挣钱,能够为游客提供一场‘文化大戏’,为村里的旅游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很自豪了。”今年68岁的文艺队队员王路平说。

  一场演出,有灵魂才能让人寻求到精神上的慰藉。如果说白沙村这场“村晚”的貌是大溪河的碧影、大围山的毓秀,那么它的魂就是当地传承上千年的文化。

  “可以说‘村晚’是个小舞台,但也是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的大抓手。”大围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会多举办类似的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充分挖掘大围山生态物产、历史人文、古建古迹、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禀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质提效。(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徐旻 彭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