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丨幸福浏阳的民生底色

2022-10-31

  十年铿锵前行,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

  循着时间的脉络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就业等各领域工作,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实现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支撑、共同跨越的双赢局面。

  沿着发展的足迹追寻,十年来,浏阳坚持把七成以上财力投向民生领域,集中铺排一大批民生项目,脚踏实地书写民生福祉提升新篇: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养老服务覆盖更广,医疗卫生取得长足进步,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承载功能持续增强,社会保障更加坚实有力。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的十年,尽显浏阳责任与担当。2020年年底,全市4926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7345元,增加到2021年的5650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5301元,增加到2021年的40758元,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洋溢在市民脸上。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 

  在金沙路和车站路交汇处,一栋明亮的米黄色外立面、玻璃宽景幕墙设计的现代医学大楼格外醒目——10月6日,浏阳市中医医院危急重症大楼通过竣工验收,意味着这个辐射湘赣边区域城市,集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胸痛中心、创伤中心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医疗中心开始试运行。

  据悉,该项目分为地下2层、地上21层,总建筑面积60183.17平方米,建筑高度86.1米,新增床位660张,是集急诊急救、卒中、胸痛、创伤、ICU、手术室、骨科、外科、妇产科等功能于一体的危急重症大楼,将进一步完善浏阳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危急重症病人救治能力。

市中医医院危急重症大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0183.17平方米,新增床位660张,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救治能力,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资料图片

  打造优美环境、配备先进设施、优化就医流程,是一所医院升级的必由之路。2020年,历经一千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浏阳市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新院设计总床位1480张,同时成立十大医学中心,消化、肾脏、儿童、创伤、胸痛、神经、母婴、健康、重症、门诊……新院科室布局打破传统的内外科分区模式,采用以疾病为中心的布局模式,多学科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团队作战联合攻关优势,有效提高了疑难重症诊治能力。

  而在关口街道长兴片区,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将打造一所智能化、现代化,具有人文特色、辐射湘赣边区的妇幼保健院。

  被誉为“超级乡镇医院”的集里医院,在新的门诊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后,医院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里是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示范防治卒中中心,不仅能开展开颅手术、神经微创手术,还拥有自己的重症医学科。”集里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不单本地群众能就近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有大量外地患者慕名而来。2021年,集里医院门诊53.8万人次,收治住院5.8万人次,30%的患者来自浏阳以外,覆盖湘鄂赣广大地区。

  凭借扎实的医学技术、良好的就医环境,集里医院火爆“出圈”。

  在龙头带动下,乡镇卫生院也实现了稳步发展。当前,市属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结成医联体56个,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就诊“双下沉”,促进了基层首诊率、诊疗人次“双提升”,6个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医院。2021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01万,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增幅达22%,10家乡镇卫生院年诊疗人次超过10万,手术台次同比增长20.5%。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在浏阳正成为现实。

  作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务院通报表扬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县市”,浏阳市域内就诊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不断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医疗科技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近几年,浏阳市更是以“健康浏阳”为统揽,突出龙头引领、整体联动,聚焦打造湘赣边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区域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数5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1586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8.04张。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持续打造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格局,是浏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8月28日,水佳湖畔,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泰安小学正式投入使用,迎来了千余名学子,响起了朗朗书声。

  新校园里,综合楼、教学楼、食堂等建筑依次排开,宽敞的体艺馆坐落一旁,兼具实用性和高颜值;室外休息平台和连廊的设置,使得建筑与地面的绿色景观相互融合;降低高度的洗手台面、连廊上加筑的栏杆、教室里安装的护眼灯等,都体现出学校设计的人性化。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天,泰安小学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参观新校园。资料图片

  泰安小学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50个,可有效缓解城区学位紧张的局面。记者从市工建中心了解到,包括泰安小学在内,关口中学综合楼、禧和小学教学综合楼、达浒镇长益完小扩建、浏阳三中学生宿舍楼等14个教育项目均在今秋交付,新增学位5675个、住宿床位1200余张,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好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中央、省、长沙市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科学优化教育资源。近三年来,我市累计投入14.2亿元,新建昭明小学、百宜小学、官渡芙蓉学校、楼前小学等学校9所,改扩建学校62所,新增公办学位2.42万个;新改扩建公办园24所,新增公办园学位7051个,公办园数量占比52.89%,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4.16%。

  在城镇扩容的同时,促进乡村薄弱学校优化提质。三年来,我市提质改造乡村薄弱学校29所,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84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11所,配齐所有乡村学校功能室和“班班通”教学设备。同时还通过保障乡村教师来源、待遇,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

  教育均衡不单是数量上的均衡,更应是质量上的均衡。为此,浏阳大力推进网络联校工程,实施结对工程,全市29所主校、327所分校构建“网络校联体”,4000名偏远乡村学子同步享受城区优质课堂。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作为一个同时具有政府兜底保障和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民生项目,浏阳市社会福利中心(荷花街道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项目已经完成建设、验收,即将投入运行。”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个投资约4800万元的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分为北栋、中栋、南栋,共有床位30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50张),主要保障失能、半失能和特困、高龄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新建的市社会福利中心主楼。资料图片

  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养老居室房间宽敞明亮,除基本家具外,独立无障碍卫浴间、床头呼叫器等设施也一应俱全。据悉,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失能、特困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市社会福利中心还特别设置了综合功能区,设有棋牌室、健身房、书法室、阅览室、怀旧区等。

  老有所养、老有颐养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不仅精心打造集全托、日间照料、娱乐康养等为一体的浏阳市社会福利中心、官渡镇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对10个乡镇敬老院开展转型升级试点,还大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家门口有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我们老人家有福了。”说起荷花街道南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78岁的老党员刘梅根掩饰不住喜悦。在这个由企业办公楼改造而成、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站,老人们可以唱歌、跳舞、看书、用餐、午休,尽享幸福晚年。

  近年来,浏阳共新建25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10家、农村15家),并对10余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进行提质升级改造。改造完成后,浏阳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达到281家,覆盖率达86.5%,基本形成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体系服务圈。

  此外,市民政局推出公立养老院优待措施,明确要求各乡镇(街道)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特困供养机构提升膳食营养工作,为老人合理搭配膳食营养,每天配备适量的水果和牛奶(豆奶);同时还定期组织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分类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房屋老化、外观陈旧、功能缺失、配套不齐……这是老旧小区的写照,也是群众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立足民生、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确保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品质有效提升。2020年10月,浏阳市被确定为湖南省“基层党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唯一试点县市,积极探索“5+N”工作模式,整合政府机关、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来。

改造后的百川里片区,绘制着山水画的崭新墙面格外醒目。资料图片

  2021年初,浏阳出台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实施方案》,成立了浏阳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形成了住保中心指导协调,浏发集团具体牵头实施,发改、财政、住建等30余家单位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围绕保障安全、完善功能、增进美观三个重点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自此,浏阳按下了老旧小区改造的“加速键”:一个个老小区“靓”起来了,一栋栋旧房子“新”起来了,曾经让人烦心、闹心的下水堵、屋面漏、道路烂、线路乱、环境差等问题一一化解,小区内养老抚幼、邻里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

  走进位于淮川街道城西社区的百川里片区,就能清晰感受到“旧改”带来的新变化:绘制着山水画的崭新墙面格外引人注目,木质的风雨走廊、中式门洞更增添了几分古韵,停车场、小花园、运动器材等设施也配置齐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旧改盘活优质闲置资源建起了社区供销合作社,给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秋日暖阳下,煤炭公司宿舍居民林健正在小花园里悠然散步,谈起百川里片区的变化,她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以前环境差,杂物乱堆乱放,现在视野开阔,家门口成了小花园,上学、买菜、办事都方便!”2021年城区83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已全面完成,由园区、乡镇组织实施的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也完成了目标任务。今年,浏阳继续发力,“7月起陆续启动了城区85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浏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遵循连片改造的原则,将涉改的85个老旧小区按片区就近原则划分为五个标段,目前均有序顺利推进,正在加紧施工中。

  从“能就业”到“就好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力建设充分就业城市,不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9月22日上午,湘赣边就业服务驿站(零工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浏阳经开区正式启用,“湘赣边就业云”微信小程序也同步上线。

  据悉,这是湘赣边合作地区首个开发建设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湘赣边就业服务驿站(零工市场)将为来浏务工的湘赣边区域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岗位发布、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该平台兼具零工市场功能,将着重收集零工岗位和需求,力争打造成覆盖浏阳经开区及周边乡镇的“零工之家”。

  不光创新打造就业平台,浏阳人社部门还着手拓宽线上线下就业渠道,以需求为导向,打出了一套就业服务“组合拳”:面向高校毕业生,牵头组织“浏在这里青春飞阳”春季校园招聘会,带着重点企业携优质岗位进校园;对于困难群体就业,每年启动“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采取专场招聘形式,加大就业兜底帮扶力度;针对普通求职者,则依托“浏阳就业”微信公众号,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求职登记、信息发布、人岗匹配、网约面试等服务。

  为了促进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从2019年起,浏阳人社部门依托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广度,联动各乡镇(街道)、园区,将培训班开到劳动者的“家门口”,同时还引入了第三方监管机构,全面提升培训质量。

  受益于市人社局主办的免费技能培训班,大瑶人刘德华拿到了特种作业操作证以及相关资格证,并顺利在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找到了工作。如今,掌握了一技之长的他对未来职业生涯充满了信心,“我还参加了电子商务培训,以后创业就业就有更多选择了。”

  数据印证成效。202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43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1.01%,失业人员再就业867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78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年来,全市共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班1651个,总培训人数达到77600人次。(浏阳市融媒中心 记者 陈郁琳)